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旅视窗

平凉市文化馆积极探索“文化+”服务模式

  • 时间:2025-01-18 10:30
  • 浏览次数:
  • 来源:甘肃文苑
  • 字体: [ ] [ ] [ ]
  • 分享:

近年来,平凉市文化馆在省市文旅部门、省文化馆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发挥文化阵地位置优势,践行“文化+”发展理念,探索群众文化活动新方式,合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加强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打造出以“民星大舞台”1个主品牌为统领,“泾水梨园”“群艺轻骑兵”“平凉画家画平凉”“水墨崆峒·华彩平凉”“大地欢歌·多彩非遗”“弦歌柳湖·艺话书院”文化沙龙6个子品牌为支撑的品牌化格局,形成了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良好氛围。主要抓了六个方面:

一、优服务,夯基础,多元开放育人才

(一)以免费开放培养人才。开设成人舞蹈、声乐、合唱、小组唱、国画、油画、工笔、书法、古筝、琵琶、钢琴、二胡、管弦乐、武术、秦腔、电吹管等16个门类的免费培训课程,总班次76个,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每年依照学校模式开展两个学期的固定教学。上午进行教学示范,下午安排练习提升,培养学员4000余名。每年组织结业汇报、学员书画展、沙龙、音乐会、写生等活动,推荐优秀学员、优秀节目参加全市及全省演出,与市区音协、舞协及社会团体联合举办培训、讲座,有效提升学员艺术水平,广受赞誉。武术屡获国家大奖,多个合唱、书画培训成果获全省奖励,由琵琶、古筝、书画、舞蹈、武术等门类优化创编的节目参加各级调演,培训成果为惠民演出提供了有力支撑,两者相互促进。秉持开放共享理念,统筹各领域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先后举办看稿会、现场教学、培训会等67场,接待80多个单位前来观摩调研。推动艺术档案规范化与数字化管理,整理档案219卷101102件,完成硬盘影像数字化档案800GB、光盘档案214盘的加工。

(二)以文化团队培养人才。组建各类团队167个,其中馆办文化社团56个,成员达3000余人,涵盖音乐、舞蹈、器乐、模特、秦腔等多种艺术门类,持续强化团队建设,建立健全鼓励奖励机制,积极引导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指导馆办团队创演的舞蹈作品《老街》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100个优秀“村晚”节目榜单;舞蹈《伊兰风情》获全国老年人舞蹈大赛金奖,《神奇的地方——魅力平凉》获全国文化艺术交流大赛特等奖,奖金5000元。6件原创作品在全市“百团汇演”中获奖,2件作品登上全国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开幕式和全省文化馆系统专题汇演的舞台。

(三)以“青少年美育”培养人才。聚焦“青少年美育”,每年寒暑假深度开展青少年美育教育,主要面向农民工子弟、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开设青少年声乐、合唱、古筝、国画、水粉、舞蹈、钢琴7个免费才艺课程,培养青少年学员1000余名,形成“以教增学”的青少年美育培养路径,切实保障青少年艺术考级工作的开展,不断提升城乡青少年对“真、善、美”的艺术感悟与追求。每期组织开展开班、培训考核、成果展示和结业活动,选拔优秀学员组建少儿艺术团,抽组优秀学员创排节目,参加全市及全省的比赛展演活动。

二、做活动,聚人气,百花齐放惠民生

(一)让文化活动“有温度”。以“泾水梨园”为依托,开展群众秦腔演唱活动,培育17个秦腔自乐班,参与人员超500人,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常态化开展秦腔演出三场,全年演出1050场(次),线下线上观众达10万余人(次)。在传统节日和重要节点期间,邀请文艺社团、秦腔自乐班以及文化志愿者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常态化展演,每年举办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80多场,参演团队多达126个,参演节目超1000个,参演人次达5000以上,年直播次数约80场,每年累计观看人数150余万人(次)。

(二)让文化活动有“有宽度”。加大错时延时开放力度,周内、周末和晚上不间断开展排练、演出,吸引更多志愿队伍、民间组织等参与到文化服务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公众的积极性,盘活了全市100多个文化队伍,开展“群艺轻骑兵”下基层,推动演出从城区走进军营、社区、企业、校园、乡村。在省文化馆指导下,开展“弦歌柳湖·艺话书院”文化沙龙,邀请书画、艺术界的嘉宾齐聚一堂,专注创新与原创,深入探究艺术创作,尝试打通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渠道,积极探索研究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寻求群众文化艺术的新思路、新表达、新方法,旨在提升重大主题演出上水平、节庆文化演出上台阶、周末群艺演出常态化,先后举办“秦之韵”“颂党恩”“共叙鱼水情”等多样化系列活动,其中自创节目达60%以上。通过沙龙、学员座谈会和演出感言等多种形式,让学员有话说,有地方说,有问题问,能问到专家,有机会上舞台,有机会得到专业的指导。由此构建起“天天有培训、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年年出亮点”的良好格局,通过展演各类喜闻乐见的节目,让群众看得明白、看得开心,切实增强了群众文化的辐射面,形成“三不愁两保障”的良好格局,即不愁学员,不愁团队,不愁观众,领导支持有保障,团队合力有保障。

(三)让文化活动“有厚度”。平凉8个馆联合打造的“水墨崆峒·华彩平凉”专场晚会在全国百馆联动中惊艳亮相,其中原创节目《诗琴书画·人文平凉》备受好评。与全市各文化馆协同合作,在全国百馆联动专场晚会主会场演出后,率先于平凉开展展演。在全省各市(州)中,第一个举办百团汇演比赛活动,与全市各文化馆紧密联动,全力以赴投入节目编创、活动组织与赛事推进工作,积极为省级展演筛选推荐节目。借参加全国、全省年会、培训、活动之机,虚心向国家文化发展中心的各位领导、专家请教,以找准发展方向。多次专题向甘肃省文化馆汇报业务工作,省馆给予了精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与天水市、灵台县联合举办学员书画交流展,学员展在各县巡展。与平凉各县(市)文化馆共同举办服务宣传周、非遗日等系列展演和学员书画交流展等活动,让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做品牌,出精品,贴近群众找民星

(一)创新机制,夯实基础。坚持“握好接力棒、跑好新征程”的理念,打造文化惠民总品牌——“民星大舞台”,衍生6个子品牌。工作机制上,探索出“双培双带双评”良性机制(双培:艺术普及全过程培养人才,惠民演出全过程培养人才;双带:免费开放培训成果带动惠民演出水平,惠民演出反向带动培训水准提升;双评:群众评价培训成果,群众评价演出水准),通过“双培双带双评”良性机制,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品牌设计上,让群众成为舞台的主角,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具体运行上,克服资金紧缺、人才缺乏、设备薄弱等困难,积极汇报争取支持,实施建景观、布线路、搭桁架、增绿化、修基础、做亮化等一系列工程。扩建舞台,设计制作主背景、美化舞台侧屏,三次对灯光、布景、音响等进行完善调整,提供免费的舞台和直录播等专业服务,夯实了工作基础。

(二)内容为王,守正出新。坚持“民星”出自民众、民众捧赏“民星”的原则,同时又高标准、严要求,力图打造文艺百花园。通过广泛宣传推广、合力组织发动,各方面积极推荐团队与人才,参演团队和文艺人才自告奋勇报名、排队参与海选、争取登上舞台,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热度超出预期。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精心谋划策划筹划,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安排专业导演和辅导教师,提供免费的辅导、指导、编排、彩排,精心起草主持词,确保正确正向,争取妙语连珠,以求精彩连连,进而实现高水准的文化惠民演出,以节目内容的多元化对接群众需求多样化。推出了一系列精品节目和优秀作品,全方位迎合了民众的文化体验需要,真正将“只要有梦想,都有可能是民星”落到实处。而对民众来说,他们最乐意观看这种接地气的“民星”表演,不需要购票,不需要捧角,“民星”和自己一样,都是民众,有的甚至是自己的熟人、友人、亲人,看着他们登台露脸、显艺示能,享受的则是“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的欢乐。馆办的明星大舞台,提前两个月纳入议事机制,每一场都要召开多个研讨会,从海选节目、预约名家、联审节目单、修改主持词,反复推敲,力求完美。每一场都会安排专人负责,执行导演轮换担当,引入公平竞争和数据评价机制。因此,每一个节目的表演都十分投入,展现出演员们、导演们对文化的热爱和对观众的热忱与负责。锅庄舞、长扇舞、曳步舞,舞出民族风;汉服秀、旗袍秀、时装秀,秀出美之韵;小合唱、表演唱、秦腔清唱,唱出心中真情;电吹管、小提琴、二胡合奏,奏出音律和谐。

(三)精心组织,共建共享。秉持兼容并蓄理念,坚持一手抓“阳春白雪”,一手抓“下里巴人”,让“民星”表演具有亲切味、烟火味、人情味。坚持创新文化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质量,采用“专业+业余”相结合的方式,吸纳各类文艺团体、单位、协会、学校、艺术机构、民间文化爱好者参与,与50多个部门共同合作,创排以关爱留守儿童、关爱老人等方面的主题节目或专题演出。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弥补人、财、物、技等短板,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先后与多家企业联袂举办系列活动,达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截止目前,已有126支团队、5078人(次)登台献艺,从中精选出1021个优质节目献给广大游客和市民。

四、重传统,抓非遗,培根铸魂展画卷

(一)面向景区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柳湖公园成立了崆峒武术、平凉剪纸、春官说诗3个传习所。成功举办“剪甘肃·赞平凉”剪纸展、春官说诗等系列活动,争取非遗保护资金20万元,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投入300多万元建成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融入崆峒古镇形成1个总馆、9家分馆的非遗一条街布局,打造文创产品直播间,线上线下展示展销600多件代表性产品。面向游客免费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深受各界好评,至目前接待游客38万余人(次),接待研学、参观团队156个。

(二)研究成果活态呈现。实施的1项省级课题《甘肃省非遗数字化与文旅产业开发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形成4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被评为甘肃省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

(三)群文非遗深度交融。擦亮“大地欢歌·多彩非遗”展演品牌,每年举办非遗“五进”、研学、培训、讲座、沙龙等活动30余场,线上线下19万余人(次)参与,将非遗节目融入惠民演出,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民俗特点,武术、春官、戏曲、笑谈等多个非遗节目脱颖而出,成为群众心目中的金牌节目,有力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崆峒山下的神雕侠侣”成为武术界的“网红”,平凉市文化馆崆峒武术传习所在全国各种大赛中斩获多项奖励。凭借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卓越贡献,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平凉市文化馆(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五、筑平台,提品质,数字共享开新篇

(一)狠抓硬件建设。投入130多万元,根据文化云建设标准,构建起涵盖“汇资讯”“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赶大集”“看展厅”“展非遗”八大板块的数字文化馆。着眼于文化馆数字化发展的长远趋势,打造直录播演播厅和大数据统计平台,通过建设数字资源库、慕课拍摄上传、活动直录播等方式,实现与四级资源的高度汇聚、互联互通,通过争取协商,实现近12年文化云平台的免费使用。

(二)狠抓内容建设。自数字文化馆建成以来,在数字演播大厅已举办各类晚会、沙龙、讲座、培训活动130余场,其中80%的活动均通过直播或摄制上传至平台。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积极开展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每年上传资源达3000余条,其中原创剪辑视频700多条,实现每天更新,日均打造短视频一条以上,极大丰富了数字文化资源库。2024年申请“甘肃省艺术普及资源馆”项目30万元,已完成拍摄工作。

(三)狠抓宣传推广。为更好将数字文化馆与信息宣传相结合,优化宣传工作体制机制,构建立体多维宣传格局。每年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信息600余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视频1700余条,微博发布图文信息280余条,各媒体平台总浏览量达到260万人(次),其中原创信息被其他媒体转载、采用400余条。文化云联动8个媒体营销文化馆的做法,在杭州举办的全省培训班交流经验,被评为全省公共文化云建设优秀单位。

六、采众长,提水平,立足全省找位置

举办全省繁荣群众文艺系列活动暨全省文化馆工作现场会,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文化馆、平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平凉市文化馆承办。各市(州)文旅部门、文化馆和各县(区)文化馆馆长,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专家、新闻媒体、乡村网红和演出团队800余人参加,其间,全省文化工作座谈会、全省“百团汇演”、村晚示范活动和文化馆现场会4个活动相继开展,现场会上与会嘉宾观摩了平凉市文化馆免费开放培训及非遗展馆,深入了解团队建设、品牌打造、人才培养、活动策划和当地重点非遗文化,详细查看了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数字文化馆建设情况。平凉市文化馆负责人从六个方面分享经验做法。这是全省文化馆系统近年来一次规格较高、辐射面广、内容丰富的行业盛会,是整合优质资源、扩大品牌效应、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活动,也为全省各级文化馆借鉴学习、深度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中省媒体报道61次,推出的直播活动累计吸引观众达380余万人(次)。加强实证研究成果应用,实施课题5个,发表论文16篇,其中1篇论文在国际性刊物发表,以中英双语送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1篇论文在全国核心刊物发表。获省部级奖励1项、市厅级奖励12项,1人被评为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1个专场演出亮相全国舞台,2件作品获全国模特和舞蹈大赛金奖,多个节目入选全国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近两年,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比赛中,荣获19个单项奖和3个优秀组织奖,2个团队作品在全省“百团汇演”中受到表彰。举办大型书画展览31个,全省美术领域备受关注的“平凉画家画平凉”已成功举办七届,推动全市美术创作水平得到了新的突破和提高,在全省形成了品牌效应。专业教师28件书画作品入展、获奖,其中4幅作品入国展。

下一步,平凉市文化馆将以实施投资300万元的场馆维修建设项目为契机,坚持文旅融合创新、突出品牌引领、推广艺术普及,全面准备评估定级,不断创排精品节目,持续提升免费开放培训成效,用心走好文化普及到人的惠民之路,为建设“文化强市”“文化强省”贡献力量。(文/图 平凉市文化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