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物保护

唐代神道石碑

  • 时间:2021-08-17 11:30
  • 浏览次数:
  • 来源:灵台县文旅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张伯仪神道碑,现藏于灵台县博物馆,此碑为唐代光禄少卿殿中监张公神道之碑,字伯仪,魏州(今河北魏县)人。唐朝中期将领,安南都护张顺之子。早年隶属于朔方节度使李光弼麾下,讨平袁晁起义。历任睦州刺史、杭州刺史、安南都护、岭南节度使等职。在安南时,击破昆仑阇婆的侵扰,并筑大罗城以作防御。建中三年(782年),出任荆南节度使,参与讨伐叛藩李希烈。晚年入朝任右龙武统军。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张伯仪去世。获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恭"。

  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在镇压叛军过程中各地藩镇做大。唐德宗继位后,朝廷提出了削藩政策,由于措施不当,激发了淮南节度使李希烈的反叛,朝廷及调京西边防军和神策軍进行镇压。张伯仪为京西边防军的一名高级将领,参与了此次平叛。平叛队伍遭遇伏击,平叛将士死伤无数,溃不成军,由于军事上的连连失利,朝廷无奈在宰相卢杞等人的举荐下,派颜真卿以宣慰使的身份对李希烈劝降,颜真卿劝降未果终遭李希烈杀害。 

  此碑为青石质,长2.98米,宽94厘米,厚27厘米,重达4000余斤。碑文由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開國公颜真卿撰,儒林郎守京兆府咸阳令魏瓊书,全碑竖30行,每行60余字,计1800余字。此碑的发现对于研究灵台中唐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考古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