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元年诏书作”环耳鼎
时代: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
高18.2、口径13.5cm,重2654克。子母口,两耳近口沿,平出口折成环状,扁球形腹,腹中部出宽板沿一周,上阴刻隶书“建宁元年八月丁酉诏书作鼎一枚重十二斤太僕临右工史庞善考工令张玮右丞毛迁铜曹史和□”四十字铭文,圜底近平,三蹄足外撇。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是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实名制。它以“物”为载体、“名”为媒介,整合社会资源,确立了制造者、监造者以及各生产机构之间对产品的质量责任关系。从战国中期开始,各国普遍在器物上实施刻记制作者名字的勒名制度,一直被历代所传承沿用,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对提高手工业产品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该鼎铭文的释读可以大致了解诏书作鼎的确切时间、形制、重量,以及具体的制作工匠和督造官员等信息,说明当时铜器生产已有明确精细的分工。同时,各级监造、主造与直接生产者,都必须在铸器上逐级镌镂其名。这样便于行使中央与地方各级监督、检查和最后验收之权,以示政府对其铸造的管理与重视,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物勒工名”制度的具体反映。“东汉建宁元年诏书作”环耳鼎为研究东汉时期的铸造监管体系和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 绿釉开光黑花芦雁纹方斗
下一篇: 黄绿釉堆花竹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