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平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区县要闻

平凉市崇信县:打好文化“三张牌”,推进非遗文化守正创新

  • 时间:2023-11-27 10:41
  • 浏览次数: 241
  • 来源:平凉市文旅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三千年的古槐,百年的弦子腔,三弦子一弹唱起来,嗨,嗨,嗨....”,初冬时节,在崇信县柏树塬白羊屲的乡村文化广场舞台上,一首《三千年的古槐弦子》,让现场观众也情不自禁的跟着“嗨”起来,冬季里沉寂的广场顿时热闹了。

“今天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腔的专场演出,节目不仅有传统的老剧目,还有新编排的现代曲目和剧本,像这首《三千年的古槐弦子》,就是把传统的三弦、板胡与炫酷的电音吉它、贝斯结合起来同台演奏,再配上弦子腔的高腔唱词,群众非常喜欢。这些天,我们已经在附近村镇演出了十多场了,只要群众爱看,我们就爱演。”演出团团长王宏荣自豪地对记者说。的确,“腔”还是那个“腔”,但今天的“腔”与往昔已然有所不同,有着十足的时尚范和新奇的古韵新风。而这新腔新调,正是崇信县非遗文化在寻根与创新中激扬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缩影。


打好“创新”牌,形成非遗文化新格局

崇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大量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周文化遗址,传承保护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别具一格,颇有特色。弦子腔是在民间清唱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集剧本、音乐、表演为一体的民间演唱艺术,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或针砭时弊,或激浊扬清。其经典剧目有《八仙拜寿》等,曾远赴香港、俄罗斯参加演出比赛,获得银奖,广受赞誉。

“弦子腔已200年的历史,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曾有过衰落的时候”,王宏荣坦言:“保存下来的剧本不是很多,随着社会主流思潮、风俗风情的变化,需要有更多的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新作品新剧目,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升的审美要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守正创新者进,守正是基础,而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非遗文化永葆蓬勃生机。而一旦非遗魅力与创作灵感相碰撞,厚积薄发,总会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朱文杰,县二中的一位80后的年轻音乐老师,他向记者讲述了《三千年的古槐弦子》的创作经历:“弦子腔,听起来很有韵味,如何在保持弦子腔浓厚的原生态唱腔味道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崇信元素,我一开始就想到了崇信的千年华夏古槐王,它们都是崇信历史文化的炫丽瑰宝,源于芮鞫大地,一脉相承。弦子腔有着自己独特的腔调和旋律,尤其是唱腔中的高腔,畅快流利,高亢激昂。而古槐树冠盖如云,虬枝盘龙,同样有着蕴天地之精气的博大悠远。我想让老百姓不仅能看到,也能通过弦子腔听到古槐树一站就是三千年的宏伟气势。当时灵感一现,内心就有着一种冲动和责任感,敦促我尽快投入创作。”当弦子腔“邂逅”古槐树,当非遗传承人“遇见”音乐创作人,一切皆有可能。终于,一首《三千年的古槐弦子》全新出炉,传递着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之美,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千年古树宽阔胸怀的呼唤与庇佑。“《三千年的古槐弦子》是一件文化创意产品,它不同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是弦子腔的突破和升华,是传统文化的华丽嬗变,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崇信县文旅局负责人信海林说:“博采众长,海纳百川,象这样的文创作品既有形式创新,又有内容支撑,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更加多元化,生动化,与时俱进,适时而成,更为我们新时期文化创意作品的创作拓宽了空间,开辟了新的道路。”

打好“载体”牌,厚植文化根脉沃土

一个地方的耕作方式、生活习俗、民间礼仪都会形成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崇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和传递着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是人们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是讲好崇信故事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李娜,县文化馆馆员,在她办公桌的案头,摆满了有关于崇信非遗文化----“点灯背猴”的照片,她介绍说:“这每一张照片都详实记录了‘点灯背猴’仪式从磨面、和面到捏猴灯、抢灯、上香祈福的整个过程,记载着不同年代呈现出的信息点,传承的是大家的共同情怀。2017年,‘点灯背猴’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目前,我们正在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点灯背猴”习俗起源于西汉,代代相传至今。每年正月十五,上一年嫁出女儿的人家,要请来亲戚朋友或邻居中善于捏制猴灯的人赶制面灯,新婚的女儿、女婿都要回到媳妇的娘家去“点灯背猴”。相传“点灯”是为了祛除疾病,祈求新婚夫妇双方脑清目明,猴子是人类的祖先,聪明敏捷,“背猴”则寓意着延续香火、传宗接代。而“点灯背猴”仪式之后的每一个关于家的故事,则依然延伸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成为崇信人回眸家园的精神寄托,弥足珍贵。除了约一百多张照片外,在李娜的手头还有近两万字的申报国家非遗保护项目的资料。从完整准确地呈现“点灯背猴”的真实面貌、文化内涵、理清来龙去脉、传承谱系,到认清存续状况、重要价值、当代功能,还有近五年时间的保护计划中,可以真真切切的了解到“点灯背猴”的前世、今生和未来。“非遗申报项目可以将非遗文化的魅力传播给更多更广泛的群众,加大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在营造非遗保护传承良好社会氛围的同时,让非遗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增强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让文化自信牢牢植根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李娜深有感触地说。据了解,近年来,崇信县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代表性项目分类体系,加强存续状况评估和动态管理,积极申报省、市、县非遗保护项目,生动呈现崇信文化的鲜明特色、价值理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4大类近300多项,有省级保护项目4项,市级保护项目50项,县级保护项目60项。这些非遗保护项目都是根植于崇信的本乡本土,来源于劳动和生活,是崇信历史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资源,承载着崇信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与进步。

打好“传承”牌,营造非遗文化优生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久魅力在历史的积累,更在传承,它是活态的历史,也是坚实的现在和具有根基的未来,非遗传承人则是非遗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主体。目前,在崇信共有省、市、县级传承人160人,涉及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美术等各个方面。新窑镇后庄村山梁社,这里是省级非遗项目“山梁走唱”的发祥地。“山梁走唱”最初来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主要以民谣、说、唱为表演形式,边说边唱,简单随意、自娱自乐。“山梁走唱”传承人贾虎林告诉记者,他的师傅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经师傅口传心授保留下来经典段子还有《两亲家打架》《推车车》《瞎子玩会》等等。前些年的时候,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些“老古事”,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文化的繁荣,他们常常到处去演出,扩大了影响力,也吸引了一些业余爱好者,时不时地跟他们在农闲时间跑跑社火。“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守护者,也是传递者,他们用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匠心展现着崇信非遗风化不了的文化品质和历史价值。”县文化馆馆长富强介绍说:“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和和管理,传承人的技能艺能水平,传承传播能力优势都在不断增强。同时,对传承人有针对性的有效激励和引导,增强了他们的传承意识、传承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听说到年底电视台又要采访报道“山梁走唱”时,贾虎林一有空闲,就随时随地拉个场子,领着徒弟们练起来。有时候也会自编自演一些新段子,现场发挥,说古论今。诙谐风趣的道白,奇特滑稽的动作,让年轻人跃跃欲试,一字一句,一板一眼跟着学唱起来。而老人家更是乐此不疲,非常热情的指导着其它人的每一个动作,进行角色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个眼神。传承一人,带动一片,他想让年轻人学的多些再多些,也相信“山梁走唱”一定可以文脉不断,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一腔一调演绎世事百态,一招一式彰显人文情怀。崇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历史文明留下的种子,散落在芮鞫大地山山水水之间,而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寻根与创新中激扬的文化自信,又如崭新的阳光一样照耀着,让这些种子年年都会重新发芽、开花,结果,时时处处闪耀着熠熠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平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933-8214324 地址:平凉市崆峒区绿地广场文广新闻中心 邮箱:plswlj@163.com

版权:平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维护电话:0933-8220820 网站标识码:6208000005 陇ICP备2022001715号-1

甘公网安备 620802020003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