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省媒体看泾川】泾川瑶池胜景
在泾川县城西汭河水之阳,回中山南麓有一处风景秀丽、具有传奇色彩的西王母文化景区——瑶池。
瑶池也称瑶池泉,它位于王母宫山南麓的瑶池沟,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大宴群仙的地方,也是西王母下凡到人间仙境。
泾川瑶池,绿树参天成荫,鲜花争奇斗艳,鸟儿啾鸣竞翔,曲径通幽,优雅清丽,清水浸出石隙,流向汭河,形成瑶池沟流域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
《历代先真体道通鉴》《墉城集仙录》中记西王母居:“昆仑之玄圃,阆凤之苑,有金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
《穆天子传》记载:“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虽说当时周王朝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强大,多次西征,但是与西王母在瑶池的会晤,周穆王以“宾”与西王母,手持“白圭玄璧”。白圭玄璧是国家之间和平交往的标志,并且还赠送了中原生产的上好的布匹数百件,王母拜而受之。
在这次会晤中,相谈甚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临别时王母作歌《白云谣》以表离别之意,穆王答歌《黄竹歌》以表惜别之情,言辞恳切,情深意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穆王回国三年以后,由于国务繁忙,加之年迈体衰,不久便去世了。并未能实现他在《黄竹歌》中许下的“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的承诺。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是千年后,晚唐诗人李商隐游览了瑶池胜景后挥毫写下的千古名篇。再现了西王母与人间君主周穆王的这段凄美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哀叹。
《西游记》第五回描写瑶池:“他(悟空)即摇身一变,变作赤脚大仙模样,前奔瑶池。……琼香缭绕,瑞霭缤纷;琼台铺彩结,宝阁散氤氲。凤翥鸾翔形缥缈,金花玉萼影浮沉。上排着九凤丹霞絜,八宝紫霓墩。五彩描金桌,千花碧玉盆。……又有玉液琼浆、香醪佳酿。珍羞百味般般盛,异果嘉肴色色新。”
这里的瑶池仙境是如此的美丽与神秘,神话世界中的蟠桃盛宴又是如此豪华与盛大。
相传,三月三日是西王母在瑶池举办蟠桃盛会会群仙的日子,宴会以蟠桃为主食,宴请众仙;农历七月十八日在瑶池金母圣诞之日,众仙前来祝寿,西王母在瑶池设蟠桃盛大宴会,天上人间共庆团圆幸福吉祥。
民间文艺家宋钟鹏先生编著的《西王母文化选编》中的泾川文史资料《回中山与瑶池》一文中记述:瑶池有王母大殿五楹,座北向南,王母座像高丈许、带冲天冠、黄袍朱履,两眼平视、微带笑容,颇有女仙女王姿态。殿中央建方池,池内清溪长流。 周围树以栏栅,游人倚栏观赏,天花板上彩绘雄雌金龙两条,反射池中,水面生波,游龙翻腾。若到夜间浩月映池,尤为奇观。此乃“瑶池夜月”之胜景也。
民国17年(1928年),县长张振江曾发起集资改建,将瑶池王母大殿移建山腰,在池上建古式八角亭。亭前修了一座三间悬楼。
民国24年(1935年)3月庙会之后又进行募捐重修,池上加了龙头吐水,四方两层亭台,茶房等各三间,大殿左右各修小阁一座。在戏楼前,小溪上修建虹桥一座,桥前修拱斗式牌坊一座,牌坊上有县长王任民书写“瑶池胜景”四个大字,县城木铁工集资在西山台地桃林园修老君鲁班殿一座,今大部分已毁。
民国30年(1941年)山东蓬莱县刘芝阳老道率徒崔圆慧来泾主持瑶池,并请地方人士募捐开辟西北山,种花移木、修窑庄、丹房、茅奄各一处。诊病售药,养花种木。
民国35年(1946年)募化捐资在瑶池周围栽种桃、杏树上千株,以复古时的悬圃、蟠桃园之迹。(部分尚在,大部已毁)。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县政府为了保护绿化美化之业绩,将道家的遗产交县林业系统,归县苗圃代管,将原子孙宫,改建成临休室。
1953年甘肃省民政厅经各方勘查,选择瑶池成倾大片台田,建立甘肃省复转军人(老红军、老八路军)疗养院,后改为平凉地区第三医院,又改为平凉地区地方病研究所,附设平凉地区精神病医院。先后因地制宜,开劈小方院,隐明畅暗,100多间各种造型的房屋,仿延安窑洞砖箍窑20多孔。一个奇特的瓦屋平房建筑群隐深在林卉之中,环境幽静舒适。(平凉地区精神病医院在平凉“撤地设市”后,搬迁至泾川县城建设路,之后迁至平凉市。)
70年代后期,在山腰间,修建培育花卉的钢架玻璃温室七间培育奇花异草,种植绿化树木花草。
80年代初,县文化系统对古迹“夜月亭”,进行维修和重修。亭尚在,仿古式,分上中下层。下层有龙口涌波,音韵叮咚,悦耳动听。
如今瑶池境内,有明夜月亭、明清建筑子孙宫、瑶池圣水池、李商隐故居、洗眼泉等景观10多处。
2004年初,再建的西王母瑶池由增城(玉楼)十二重、金台(瑶台)九重组成。
第一重和谐城,又名绿风城、自然城;第二重龙子城,又名儿童城;第三重华城,又名情人城;第四重琼华城,又名母亲城;第五重璇室,又名青春城;第重倾宫,又名生命城;第七重增城,又名天子城;第八重圣水渊;第九重丹水饮;第十重阆风城,又名寿星城;第十一重悬圊,即智慧城;第十二重金墉城,又名平城、民族城、团结城。
在瑶池腹地灵官庙西侧沿石阶而下,一座古色古香的四角亭掩隐在苍松翠柏下,亭下泉水叮咚,流水潺潺。
亭子匾额上的“夜月亭”为明代著名书法家王铎手迹。
“山外仍来青鸟使,池中如见白莲花”。为民国刘世安所撰楹联。
瑶池亭台池榭,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光绪初曾修复, 1881年《共成善果》册中有记载。
亭子建于明代,后世陆续有过一些小的修缮。
沿侧阶而上,可看到亭内蓄水池,传说当年亭是敞开的,当月夜正中时,月亮可以直入水中,所以叫“夜月亭”。泉水从石龙口中流出,为天然矿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这就是“瑶池圣水”。若逢中秋,皓月映池,晶明如镜,山间池畔绿柳成荫,岚光水波,风景独特,前来观景赏月者,络绎不绝。
传说人们喝了此水有百病不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之功效。故凡上回山和瑶池朝拜者,无不在这里争饮圣水。
整个建筑分两层,一层为四方石墩座的水亭,二层搭木梯可以上亭子观景。这个建筑的美妙之处在于古人仅用石头做料,石灰做浆,建成的木质亭子,虽经岁月沧桑,但仍然坚固不损,历经沧桑,仍见风骨不减当年。
清进士何汝仁的诗作:《瑶池夜月》
皓月盈盈射锦塘,九天蟾兔饮琼浆。
兰波荡漾濯水魄,玉镜森沈摇碧沧。
桃苑春深飞凤辇,瑶池夜净映蟾妆
宫峦隐隐汭河北,山紫烟凝不胜凉。
这首《瑶池夜月》诗作描绘了一个月明星稀、风清露冷的夜晚,瑶池仙境如梦如幻的景象。这一夜,瑶池生辉,天地共醉,人间未觉,而仙界已悄然苏醒。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细腻的笔触,将人间与天上、现实与神话巧妙融合,勾勒出一个远离俗世、仙境超然的理想世界。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有对宇宙神秘、人生短暂的感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哲思与超然物外的情怀。
正因为如此《瑶池夜月》也就成为脍炙人口流传百年的“泾州八景”之一。
泾川瑶池,有神话的真实,是真实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