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履职依据 > 市级/本级政策

平凉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 时间:2021-11-10 15:37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人民政府
  • 字体: [ ] [ ] [ ]
  • 分享:
 各县(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中、省驻平有关单位:

现将《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予以印发,请抓好贯彻落实。

 

 

平凉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22日

 

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为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根据《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甘政发〔2016〕82号),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为抓手,站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民生大计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多元互促、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全面推进群众体育改革发展,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完善全民健身现代治理体系,为建设全国文化旅游养生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提供服务,为建设幸福活力美好平凉奠定基础。

(二)发展目标。2020年,全市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引领全民健身发展的思想意识初步形成。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0万,广大群众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市、县(区)体育场、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全民健身的多元化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达到4亿元,全民健身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具有平凉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二、主要任务

(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培养健身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日” “全民健身在陇原”等主题示范活动,推进青少年、职工、农民、妇女、老年人等“五个百万人群”健身活动,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充分利用我市有利的自然资源,发展各类体育运动项目。重点开展传统武术、垂钓、信鸽竞翔、球类、登山、自行车、徒步、健身气功、漂流、摩托车、滑雪、轮滑、马术、休闲养生等运动项目。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扶持推广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以大卫生观为出发点,以构建大健康为契机,以全民健身为核心,鼓励文广、卫计、旅游、规划等部门紧密结合,形成跨界融合的健身、健康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实现全市有1项国家级体育品牌赛事,每个县(区)有1项省级体育品牌赛事,每个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有1项固定的体育赛事。鼓励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利用重大体育赛事,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发展。

(四)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按照国家、省市对体育社会组织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向项目化、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品牌化的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加强各级体育总会作为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扩大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组织数量。全面推进体育社会组织3+X模式,市、县(区)两级全部成立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老年人体育协会,市、县(区)单项体育协会分别达到30个和20个以上,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全部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推动体育社团组织向基层延伸,重点扶持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加强对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指导服务,鼓励自发性的健身团体和健身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施行登记备案制度。积极引导网络、民间草根等体育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五)培养全民健身人才队伍。树立新型人才观念,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努力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研究、健康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民间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发掘和扶持力度,重视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中榜样人物的培育。将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与综治、教育、人社、农业、文广、卫计、规划、工会、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的人才教育培训相衔接,畅通人才培养渠道。加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的互联互通,积极开展优秀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年培训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20人,其中市级每年培训100人,县(区)每年培训420人,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达到8000人,直接服务群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超过50%以上,实现每个城市社区、乡镇(街道)、行政村和全民健身站点配备1名以上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

(六)科学布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力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认真实施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提升工程,即:市上新建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馆,建成体育中心等1场2馆1中心,每个县(区)建成体育场、健身广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2场1馆1中心,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不少于开展4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综合健身场馆。每年新建乡镇农民体育健身中心8个,新建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个。加强已建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维护与提档升级,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助、参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市、县(区)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向社会开放。

(七)推进建设城市社区“10—15分钟健身圈”。重点加强健身长廊、健身广场、健身步道、健身路径、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全市每年新建健身路径20套、社区多功能运动场8个。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建立由体育主管部门全程参与的监督和验收机制,确保全民健身设施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侵占。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鼓励各地充分利用废旧厂房、空置楼宇等城市闲置资源改造和规划建设多功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大对城市居住区和办公区绿地、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增建全民健身设施。鼓励各地在人口密集区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

(八)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结合“健康中国”总体发展战略,对接我市脱贫攻坚、产业转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健康休闲养生等重大工程,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项目工程。将全民健身项目纳入“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库,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幸福活力美好平凉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推进全民健身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养老、旅游等事业跨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发展体育产业的动力源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拓展全民健身服务新领域、新空间,积极探索我市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形态、发展模式和服务产品创新。大力发展崆峒武术培训基地、户外体育营地、冰雪运动场、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垂钓休闲养生基地、赛鸽工棚、马术基地等建设,打造体育消费热点。充分发挥县(区)人文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特色运动项目和休闲运动项目,带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教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体育产业发展,以及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整合基层宣传、精神文明、卫计、文广、教育、民政、规划、养老、旅游等部门相关工作,在街道、乡镇建设集体育健身、健康文化宣传、科学健身指导、体质健康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健康促进服务中心,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

(九)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等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加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构建青少年体育志愿服务体系、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服务网络。加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适合老年人身体状态的体育健身设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及患病康复人群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的支持力度,采取优惠政策,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注重对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各县区、各单位按照“节俭、高效、惠民”的原则,定期组织举办职工、农民、妇幼、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人群及家庭体育运动会。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和冰雪运动。把足球场地建设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全市每年新建5个笼式足球场。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完善常态化、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积极倡导和组织行业、社区、企业、部队、中老年、五人制等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每年举办全市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联赛。因地制宜推广普及冰雪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冰雪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

三、工作措施

(十)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形成“大群体”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要求,做好全民健身工作的宏观管理、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分配、工作监督评估和协调跨部门联动;宣传、文广、财政、教育、科技、卫计、国土、规划、住建、农林、旅游等有关部门在抓好部门、行业全民健身的同时,要将全民健身工作与本部门现有政策、目标、任务相对接,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划、年度计划,明确任务与分工,协同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开展;市、县(区)政府要充分发挥智库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定期聘请智库机构,为全民健身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战略规划、标准制定、资源整合、方案策划和监督评估服务。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民间体育社团等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全面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在科学健身指导、人才培训、活动组织、赛事承办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十一)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市、县(区)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严格落实体育彩票公益金70%以上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要求,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全民健身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按照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智库、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鼓励社会组织整合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发展,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供给。落实好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捐赠。

(十二)建立全民健身评价体系。依据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相关规范和评价标准,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评价体系,明确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指标、评价标准和测评方法。建立政府、社会、专家等多方力量共同组成的评价工作平台,采用多层级、多主体、多方位的方式对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进行立体评估。把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和文明家庭创建的指标体系,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加大全民健身重点目标、重大项目、改革创新举措的考评权重。继续完善全民健身统计制度,做好体育场地普查、国民体质监测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决策。鼓励依托特色资源,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城市、体育生活化街道(乡镇)和体育生活化社区(村)。

四、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领导和重视,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市、县(区)进一步充实调整由政府牵头,发改、教育、工信、科技、财政、人社、统计、国土、规划、住建、文广、卫计、旅游等部门组成的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和考核,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

(十四)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实现全民健身和科学健身宣传常态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宣传媒介,通过发放健身科普宣传手册,开办全民健身公益讲座,播放体育宣传片、开办体育专栏,加大对全民健身知识、方法和赛事活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体育健身意识,丰富人民群众科学健身内容。重视和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全民健身中的引领作用,把每天锻炼1小时纳入工作制度和文明单位评选。

(十五)加强监管与绩效评估。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县(区)要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做好执行职责部门的任务分工和监督检查。县(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成效评估机制,对本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于2020年6月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结果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体育主管部门,对在全民健身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或没有达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