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履职依据 > 市级/本级政策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

  • 时间:2021-11-10 15:39
  • 浏览次数:
  • 来源:市体育局办公室
  • 字体: [ ] [ ] [ ]
  • 分享: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平有关单位:

为加快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和体育消费,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18〕150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实现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和促进体育消费为目标,以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为契机,培育健身休闲产业市场主体,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休闲需求,提升大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全市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提供服务。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打造6大体育品牌赛事(崆峒武术、围棋、登山、垂钓、自行车、滑雪),培育1个休闲运动特色产业区(崆峒山大景区),建设2个健身休闲产业示范基地(海寨沟—麻武、王母宫—温泉开发区),力争将平凉市创建成国家级健身休闲产业基地,促使健身休闲更加便利、市场机制更加完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体育消费更加多元,同其他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10亿元。

二、优化项目布局和健身休闲区

(三)发展崆峒武术、围棋、冰雪运动项目,打造以崆峒山为核心的健身休闲区。围绕“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定位,依托崆峒山、崆峒水库、太统山、十万沟—大阴山、龙隐寺、海寨沟等景区,将养生休闲、观光度假、体育探险等融入景区,实施自驾营地、水上运动设施、骑行服务站工程,建设丝绸之路自行车骑行、汽车自驾游线路。加强山地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全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培育精品赛事,开发精品线路。抓好崆峒生态健身休闲度假山庄、崆峒山健身步道、麻武自行车骑行道、崆峒山自驾营地、海寨沟滑雪徒步度假休闲、泾河沿线自行车健身步道等项目。力争到2020年,将崆峒山大景区建成带动能力强、体育产业市场份额拓展的健身休闲区。

深入挖掘平凉作为崆峒武术、中华围棋文化发源地的独特内涵,推广传统武术项目,加快“围棋之乡”建设。加强崆峒文武学校建设,积极与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平凉体校)合作,扩大崆峒文武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规模,不断提升崆峒武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举办崆峒武术节、武林大会崆峒山论剑、世界围棋邀请赛等赛事活动,培养一批武术、围棋名人,形成健身休闲运动项目特色品牌。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冰雪竞技运动,开展大众滑雪、滑冰活动。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海寨沟、王母宫山等滑雪基地,建设滑冰馆,普及冰雪运动,推动冰雪竞技运动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体验型冰雪产业综合体,推动冰雪旅游,形成竞技和体验相结合的冰雪运动产业区。(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旅发委、市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四)发展垂钓、全地形车运动项目,打造体验与竞技相结合的健身休闲区。以建设大云寺、王母宫、温泉开发区、田家沟健身休闲区和大云寺禅修养生园为契机,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温泉度假、养生康体、观光采摘等项目,不断完善景区文体设施。完善金龙渔业园区设施建设,举办好全国垂钓大赛等品牌赛事。依托丝绸之路贯穿平凉的区位优势和丝绸之路品牌效应,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汽车摩托车运动基地,加快发展自行车和汽车摩托车运动竞技、自行车骑行体验、汽车摩托车自驾游等运动,推动形成“丝绸之路”自行车和汽车摩托车运动产业区。(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交通局、市农牧局、市水务局、市旅发委、市环保局,泾川县人民政府)

(五)发展汽车摩托车运动项目,打造现代新兴项目健身休闲区。依托庄浪、华亭文化体育等资源,借举办摩托车邀请赛、山地自行车赛等机遇,推广运动飞机、热气球、滑翔、动力伞、航空模型等运动项目,完善体育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莲花台、云崖寺等核心休闲区和云崖避暑养生园,着力打造集生态游览、自驾野营、野外探险等为一体的健身休闲养生胜地。(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林业局、市旅发委、市环保局,庄浪县人民政府、华亭市人民政府)

(六)发展医养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养生健身休闲区。以荆山森林公园、皇甫谧文化园、皇甫谧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为依托,建成一批健身休闲、体质监测、养生保健理疗服务实体,建成集健身休闲、体育康复、针灸养生等为一体的针灸医养健身休闲区。(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委、市旅发委、市环保局,灵台县人民政府)

(七)发展民俗民间体育项目,打造文体融合健身休闲区。以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龙泉寺为中心,广泛开展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拉力赛、越野赛、特色夏令营等活动,形成精品赛事和活动,打造集文体展演、民俗体验、汭河风情为一体的健身休闲区,促进文化与旅游、健身与休闲、生态与环保深度融合,吸引游客和消费者积极参与健身休闲体验,开展互动娱乐,形成民俗风情文体旅游融合健身休闲区(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旅发委、市环保局,崇信县人民政府)

(八)发展户外运动项目,打造传统体育运动健身休闲区。依托平凉金果、庄浪梯田品牌效应,精心打造自行车骑行红色旅游、百万亩金果园越野挑战赛、百万亩梯田越野赛等体育品牌赛事,大力推广登山、攀岩、徒步、露营、汽摩、自行车、马拉松、马术等项目,建成集养生采摘、休闲观赏、健身娱乐为一体的金果、梯田健身休闲养生区。(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食药监局、市旅发委、市环保局,静宁县人民政府、庄浪县人民政府)

三、加强健身休闲设施建设

(九)加快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实施东起泾川窑店、西至静宁界石铺的甘肃丝绸之路平凉段体育健身长廊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市上建成1场2馆1中心(即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或滑冰馆、全民健身中心)。县区建成2场1馆1中心(即体育场、健身广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至少建成1个社区标准足球场地(含县级公共体育场内足球场)。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不少于开展4个体育项目的综合健身场馆。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其中:2020年前,庄浪、静宁贫困县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不少于开展4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综合健身场馆,每个村建成农民健身工程。(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国土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十)盘活现有体育场馆资源

在平凉体育健身广场、体育馆,庄浪体育场、体育馆,静宁体育场、体育馆公共体育设施享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经费的基础上,继续争取推进崇信全民健身中心、泾川全民健身中心、华亭全民健身中心、灵台全民健身中心、崆峒区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场馆设施享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经费。创造条件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面向公众有序开放。(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十一)加强特色健身休闲设施建设

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休闲绿道、自行车(轮滑)道、登山步道等健身休闲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形成10—15分钟健身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建设体育健身综合体。依托资源禀赋,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智能健身休闲驿站、智能健身步道、智能健身房等特色健身休闲设施。(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四、培育健身休闲市场主体

(十二)培育健身休闲用品制造企业

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引导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企业落户平凉或设立分支机构,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鼓励成立健身休闲产业孵化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健身休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中小微企业。(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十三)壮大健身休闲社会组织

壮大健身休闲社会组织,按照相关制度,引导发展体育运动类社会组织规范化运行。支持其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增加服务功能。鼓励协会组织创办职业俱乐部,带动形成一批以健身休闲运动推广、户外运动体验为主的社会组织。加强对体育协会组织的业务指导,提升体育协会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承接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大政府向体育协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向社会公开购买服务目录。(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十四)鼓励开展创新创业

鼓励运动员进入健身休闲领域自主创业创新。支持各类中小微健身休闲企业、运动俱乐部向“专特新精”方向发展,开展专业经营,打造特新产品,提供精心服务,促进体育消费。(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五、提升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质量

(十五)培育品牌赛事

制定平凉市体育赛事等级评价体系,提高体育赛事策划运营水平,建设体育赛事名录库。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精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丝绸之路沿线和县区共同参与的丝绸之路全地形自行车赛事,打造平凉自行车赛事品牌。做大崆峒国际武术节、崆峒围棋邀请赛、全国群众登山大会(崆峒山站)、全国垂钓大赛(平凉泾川站)等现有品牌赛事,培育自行车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赛事。引导社会力量承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提升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水平,发展赛事经济。(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十六)推动健身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体育+旅游。引导崆峒山大景区、王母宫山、关山大景区等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增设体验类健身休闲项目,策划、推出一批体育旅游项目,培育建设国家级体育旅游目的地、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鼓励旅行社结合健身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一批精品体育旅游线路。鼓励县(市、区)利用山水湖等资源优势,打造一批集体育、旅游、休闲、消费等服务于一体的健身休闲特色小镇。(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旅发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做强体育+医养。按照“问道崆峒·养生平凉”的发展目标,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养生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系统,开展健身咨询,推广“运动处方”。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康体、运动康复等健康服务机构。制定体育医药养生融合标准,形成体育康养新业态。支持建设体育医药养生基地,强化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创建平凉体育医药养生品牌。(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卫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推进体育+教育。推动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智力运动、科技体育等运动项目进校园,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健身休闲运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技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采取全员参与和青少年竞技体育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学校运动会,培养每名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健身技能,推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依托健身休闲企业,建设健身休闲产业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拓展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渠道。(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落实体育+扶贫。要充分发挥体育行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特有优势,将体育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攻坚进程。培养健身意识,增强身体素质。深入实施赛事扶贫、体育综合体扶贫、体育设施扶贫、体育企业扶贫、冠军扶贫、体彩扶贫等六大行动,促进体育工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用足用好扶贫和体育产业优惠政策,加大对体育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扶贫办、市农牧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实施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健身休闲服务,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消费。支持健身休闲企业利用互联网交易模式拓展消费群体。积极建设平凉体育健身服务平台,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平台APP应用软件的功能和管理模式,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运动分析、体质测试、交流互动、赛事参与等综合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六、改善健身休闲消费环境

(十七)扩大健身休闲消费群体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推广乒乓球、羽毛球、徒步、跑步、登山、骑行、棋牌、台球、垂钓、武术、体育舞蹈、广场舞、健身操、滑雪、游泳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扩大健身休闲消费群体。积极组建市级足球、篮球、排球专业队,举办市、县两级联赛,带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认真组队参加省级比赛。打造全民健身综合赛事,推动大众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引导和促进极限运动、电子竞技、轮滑等时尚运动项目健康发展。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体育赛事即开彩票,带动体育彩票消费。(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十八)营造健身休闲消费氛围

强化宣传推广,支持各级各类媒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群众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意识。与媒体联合创办具有大众性、趣味性的健身休闲竞技类节目及“健身休闲企业新星”评选活动,打造健身休闲节目品牌,提升群众健身休闲消费热情。(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十九)强化健身休闲消费监管

认真落实健身休闲行业管理办法,加强体育执法,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完善行业诚信体系,逐步落实违法违规单位信息共享和公开制度。建立举报投诉受理处置机制,增强健身休闲消费投诉举报处置能力,不断改善健身休闲消费环境。(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工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七、强化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保障

(二十)加大各类经费投入

落实《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平政发〔2016〕90号)及有关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对健身休闲产业给予扶持。采用PPP模式支持健身休闲企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把健身休闲产业纳入各级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等发展政策体系给予扶持。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发支持健身休闲产业的信贷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责任单位:市文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十一)优化各类税费政策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争取空域水域开放。县(市、区)要将健身休闲产业用地纳入城乡规划、景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对使用荒山、荒地、荒滩土地建设的健身休闲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推动科技体育企业(俱乐部)进入科技园区,并与其他科技企业享受同等税收政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三变”政策,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健身休闲项目。充分利用农田、废弃工厂、闲置农房、荒地等资产资源,打造汽车营地、马拉松赛区、自行车营地等体育特色综合体。全面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体育场馆和用于体育活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规定。落实城乡社区健身设施用地标准,放宽准入政策,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推进智能健身进社区。(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市旅发委、市税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十二)完善各类发展政策

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开展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加强体育运动类社会组织孵化,引导体育运动类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降低登记和备案门槛,对暂时达不到登记条件的体育类社区社会组织,由乡镇(街道)按照不同规模、业务范围、成员构成和对象实施分类管理和业务指导。(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十三)培育壮大健身休闲人才队伍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培养用品制造、赛事筹划、运动康复、电子竞技等方面专业人才队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对群众参与健身休闲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加强运动员转型培训,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专业教练员、运动员从事健身休闲产业。鼓励街道、社区设立公益性岗位,吸纳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按规定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依托市内高校,推进体育产业智库建设。(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十四)落实标准和统计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省上关于健身休闲服务方面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不断提升技能培训、提供服务、活动管理、设施建设、器材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标准化水平。按照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建立健身休闲产业统计长效机制,县(市、区)统计部门和体育部门要做好健身休闲产业统计工作。(牵头单位:市统计局、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十五)健全工作机制

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文广、财政、建设、税务、旅游、发改、统计等多部门合作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落实惠及健身休闲产业的文化、旅游等相关政策,争取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要把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健身休闲发展专项规划。市、县区文广(体育)部门要加强职能建设,充实体育产业工作力量,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旅发委、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十六)强化督查落实

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具体贯彻意见和配套政策。市文广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旅发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实施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报告。(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旅发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