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文化建设

“面”里乾坤大——平凉非遗一条街“杨凯面塑”“王霞花馍”非遗馆走笔

  • 时间:2022-06-16 09:52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日报
  • 字体: [ ] [ ] [ ]
  • 分享:

面塑艺术不仅蕴藏了深厚的民俗内涵,也凝聚了平凉人真挚的情感和代代传承的审美,散发着乡土气息,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在黄土高原上熠熠生辉。

“这些真是面做的吗?”“它们能存放多久,会不会风干?”……在平凉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杨凯面塑”“王霞花馍”非遗馆展出的几百件精美的面塑作品,形态逼真,吸引着人们驻足欣赏。

平凉面塑市级传承人杨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将工艺面塑这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开发出案头摆件、瓷盘装饰等多种形式,呈现出美好的创意。每个作品造型完整饱满,注重神韵,美到窒息。女性削肩细腰、亭亭玉立;儿童虎头虎脑、憨态可掬;老者弯腰曲背、智慧通达;神仙俊逸出尘、气质如兰……在他的每一组面塑作品中,都非常注重场景气氛的营造,每个人物都来源某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分明,但却紧密围绕着情节,烘托主题。《红楼梦》里的宝黛,《三国演义》里的英雄好汉,又或者帝王将相,福禄寿星,都在他的指尖活灵活现。这些以传统文化为创意元素的旅游产品,将文化巧妙地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连接起来,用更轻松、有趣的方式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将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创产品,十分具有吸引力。

从小就喜欢和母亲一起做花馍的杨凯,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间手工艺的聚集地天津,并于大二时在天津拜师学习面塑。他悉心钻研,认真观察学习,绘画、泥塑、木刻等领域均有涉猎,经过努力,其作品从“四不像”的动物面塑到活灵活现的人物面塑,他手下的面人越来越“活”。大学毕业后,杨凯回到了家乡平凉,创办了自己的面塑工作室。他还经常到各学校参加公益活动,义务教授面塑的历史文化和制作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成为孩子们的偶像。

展陈中,记者发现,展馆里还汇集了杨凯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面塑大师的佳作,代表了当代面塑传承发展的最新成果。除了传统的面塑形象,精灵、花仙子、洛丽塔等新颖的面塑作品打破人们对于传统面塑造型的印象。

“越是传统的,越是时尚的,我希望给大家打开一扇窗,让大家看到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杨凯说。

红艳艳的牡丹花、形象各异的小动物……杨凯母亲王霞制作的花馍不再是普通的食材,而是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放在展台最中间的一个巨型花馍格外吸睛。这个花馍用一层层面饼做底座,每一层面饼上都有牡丹、月季、百合等各种花卉竞相开放,不时有蝴蝶和小鸟停留在花朵上,充满着喜意。王霞制作的花馍多为这3种:第一种是祝寿花馍,多为寿糕、寿桃造型,以祝健康长寿之意;第二种是丧葬祭祀花馍,如龙、凤、花鸟鱼虫等,施以红黄绿重彩点染,称为“供献”;第三种就是日常食用花馍,如点心、面角、枣糕等。

“做花馍有的容易,有的难。比如今年做的老虎花馍,造型太难了,很难做到固定不变型。做了三四个才算成功。”王霞指着展台上一个造型逼真的老虎花馍说。

捏花馍是平凉女性一个比巧手的过程,没有教材,没有图样,全凭一代代人口传心授,经过一番搓、捻、擀、剪、切、捏等手法,将普通的面粉捏成想象中的样子。通过多年的探索学习,王霞形成了自己的花馍制作风格。王霞说,以前在农村,不论是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还是亲朋之间的礼尚往来,这种用麦面制作的花样繁多的花馍,都是相互馈赠、以示情谊的礼物。现在,这种遗落的传统正在回归,订购花馍的顾客越来越多,销路不用愁,甚至有时候都忙不过来。

“匠心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让传统手艺,能够通过新的手法和技艺走得更远,在文化旅游商品市场上体现出更大的价值。”杨凯和他的母亲王霞希望,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开发出具有创意性、精细化的本土特色旅游商品,让平凉文创产品装满游客的“行李箱”,助力平凉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应时代而变,杨凯和他的母亲对面塑艺术的传承和思考,显然已经超出了面塑技艺本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