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游在平凉 >

泥塑

  • 时间:2020-11-19 15:27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日报
  • 字体: [ ] [ ] [ ]
  • 分享:

  到平凉旅游,除了感受崆峒的神奇与秀美,兴许还能收获一些朴拙、原生态的手工艺品。面对平凉纸织画、手工刺绣、掐丝珐琅画、剪纸、麦秆画、泥塑等民间工艺品,游客们惊叹平凉文化底蕴深厚、平凉手工艺人具有艺术家气质之余,总忍不住挑几样带回家。而刘泉的泥塑作品,也是游客最希望带给家人的礼物。

  

  近日,从第十五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活动中传来好消息,刘泉泥塑“金蟾吐钱”“祥龙”分获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一等奖和二等奖。

  改革开放40年间,平凉集贸市场迅速发展,在越来越丰富的商品交流和文化活动中,许多曾经销声匿迹的平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得以复苏。那个时候,崆峒区崆峒镇蒋家沟的刘泉就在爷爷手把手的教授下,学起了泥塑。

  

  在平凉,悠久文化的根须一直深深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寺庙古建筑随处可见,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也因此有了一代代修庙为生的平凉人,许多地方的庙宇从设计、建筑、塑像、脊兽以及彩绘、壁画都是出自这些民间艺人之手。

  刘泉的爷爷正是这些手艺人中的一员。他的泥塑手艺在清末民初的平凉就小有名气。他做的脊兽让人震撼,无论是栩栩如生的花鸟虫草,还是高大威猛的飞禽走兽,无不彰显着建筑物的霸气与人们对信仰的敬畏。

  

  

  爷爷离世后,感觉只学到爷爷手艺皮毛的刘泉去崆峒山古建筑工地打工。他想学师傅的手艺,师傅训他:“你知道脊兽是啥吗?一般人就能做得了吗?我给你说小伙子,这活就算懂美术的人做,没有几十年功力也根本做不了。这快去打杂去!”

  

  白天打杂时,刘泉仔细观察各种泥塑脊兽,尝试单独制作泥塑脊兽模具。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每天,他早起晚睡,给泥塑大师打下手,遇到问题就虚心向大师请教。长期的耳濡目染,刘泉对龙脊、凤脊、走兽等泥塑雕刻技法渐渐有所领悟,并开始独立构思、设计、制作各种模具。就这样,刘泉一边打工,一边潜心研究、制作自己的古建泥塑。几年下来,他做的泥塑脊兽已经达到400多件。一个月后,他精心烧铸的脊兽、走兽一出窑就被崆峒山古建筑工程队以1.3万元的价格全部订购。

  离开了古建队,刘泉在朋友的邀约下,一起办厂。厂子刚办起来,朋友却负债跑路,欠的钱全背在了他身上,债主隔三岔五来要钱。在外面混不下去的刘泉又一次回到了蒋家沟,准备再次创业。

  在传统手工艺振兴过程中,崆峒镇党委、政府开始逐渐意识到以非遗与传统工艺推动农村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是当地未来实现脱贫与振兴的重要抓手。崆峒镇政府帮扶干部在入户调查的时候,询问刘泉发展产业的困难,刘泉说:“难事有两件,一件是没有动力电,这打坯啥的就带不起来;第二件是路不行,别人订下的东西,要运出去太困难了,能把路通上我就能开着三轮车往出运了。”镇上经过协调,给刘泉家把电通上,把社道也硬化好了。

  

  

  万事俱备,2017年,刘泉古建公司正式开张,新建了一个能装置1500件泥塑脊兽的大窑,购置了电动和泥搅拌机,长年做起了古建泥塑。他制作的脊兽以其造型逼真、手法细腻、色彩庄重、形象生动见长,深受客户欢迎。

  

  

  在制作脊兽的过程中,刘泉又把视线放在了泥塑工艺品上。平凉文化深厚,但能成为热门旅游商品的创意作品不多。如何让过去很受欢迎但在现代逐渐失去生存土壤的泥塑手工产品,转化为适应当代人休闲娱乐、怡情美育的创意手工艺?技艺精湛又对市场极度敏锐的刘泉擅长根据客户的需求生产。

  

  

  他的生活类、人物类的泥塑寓生活俚俗于艺术夸张之中,通过艺术手法,表达生命旺盛的活力,以原色的泥土为载体,表现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提升了传统工艺的市场竞争力。在他的一组社火队的泥塑作品里,正在说春官词的春官眼里含笑,嘴巴大张,仿佛那些诙谐的词句已脱口而出;敲着锣的庄稼汉脸上有岁月浸透的风霜,也有欢度年节的喜意;乐队里的吹鼓手,动作、表情各不相同,望着那即将合拢的大钹,已经落在鼓面上的鼓槌,恍惚间耳边竟似有鼓锣声声。

  

  

  “除过春种秋收农忙时间,我们一年四季都在做泥塑,可以生产手工泥塑品6000多件,烧制4-5窑成品,年毛收入12万-20万元。”刘泉说。

  2018年3月,刘泉的脊兽古建制作公司被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广电局正式命名为“文化集市”生产基地。多年的努力,他的泥塑作品也多次在参展与展示中频频获奖,他胸中有了更大更远的计划,想把平凉的传说故事、人文风情等用泥巴捏出来,把泥塑与平凉文化、平凉旅游相结合,赋予泥塑更多的内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