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区县要闻

秀美泾川景如画!我哩泾川又获一张“绿色名片”

  • 时间:2023-02-14 09:11
  • 浏览次数:
  • 来源:中共泾川县委宣传部
  • 字体: [ ] [ ] [ ]
  • 分享:

秀美泾川景如画

—泾川县创建国家水土保持

示范县工作综述

水利部近日公布2022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泾川县被认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泾川县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全县上下始终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持之以恒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等荣誉称号。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命之本。

“缺水少树秃山头,风起黄土满天游。雨来土肥顺坡流,干旱十年九不收”。这曾是泾川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全县被5条河流切割成4条残塬和4道川谷,境内山岭交错,梁峁起伏,有大小沟壑2480多条,水土流失面积曾一度占土地总面积的98.6%。

严重的水土流失蚕食农田,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生态立县”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战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

1956年,飞云乡南峪村被国务院树立为“保塬固沟、发展生产”典型,这片“十万洋槐沟”随即誉满全国。

七十年代,全县开展大兵团作战,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造林绿化新高潮,二郎沟流域和官山水保站成为全省先进典型。

八十年代,茜家沟流域被列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试点项目,治理成果被誉为“在黄土高原地区起到示范作用,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有1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慕名考察,赞叹不已。

九十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启了以县为单位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新探索,受到了国家水利部高度评价,对同类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先后列建实施了黄土高原水保二期世行贷款、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黄土高原塬面保护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形成了“塬面条田林网化、塬坡梯田林果化、沟壑林草郁闭化、沟底库坝川台化、资源开发效益化”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8.27 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63%,森林覆盖率达到47.37%,植被覆盖度达到 52.81 %,其中兴修梯条田54.60万亩,营造水保林100.13万亩,人工种草11.51万亩,封禁治理6.00万亩,建成淤地坝34座,配套修建生产道路814km,集雨水窖3.98万眼,各类小型拦蓄工程3.68万处。先后建成了田家沟、茜家沟、官山沟、凤凰沟等一大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精品示范小流域。

水土流失破坏容易,治理难。

进入新时代,泾川县不断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方式,通过回填加固塌陷沟头,植树种草,修建封沟埂、涝池、水窖、排水渠、PE泄水管、消力池、格宾笼护坦等蓄排设施,分区域拦蓄疏导,建立起完备的径流疏导调节系统,既有效保护了塬面农田,又美化了人居环境,实现了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民生双赢的目的。

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泾川县充分挖掘和利用土地资源潜力,积极探索产业开发之路,实现了由治理型向开发型,生态型向经济生态型的转变,治理开发向纵深层面发展,以“生态型林果业、商品型草畜业、经济型生态农业、水保型生态旅游业”为主要框架的水保型生态农业体系基本建成。

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与重点产业链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和农业经济高效持续发展,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瀚海春潮涌,风劲帆正扬。如今的泾川,梯田满山,林果飘香,绿荫封沟,务实重干的泾川人民将在不断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主动作为,奋力谱写水土保持工作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